人际交往中的不顺畅,往往与每个人心中所设立的围墙有关。如果你想要提高沟通的效果,想让自己的话语具有穿透人心的能量,就必须绕过他人心中的防御机制,而共情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。
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,它能帮助我们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,感受对方的想法、情绪,用温暖的话语化解对方的防备,让对方毫无保留地说出心底的想法,进而搭建起彼此心意相通的桥梁,让所有影响沟通的问题都能够悄然化解。
本书从审视自我、共情倾听、给予支持等方面入手,提供了具有心理学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方法,使你的共情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。最终拥有人际交往中的破局能力、控场能力和应变能力,让你成为沟通中无可替代的人,拥有看不见的竞争力。精彩试读
共情不是同情,进入对方的内心体验他的感受“共情”与“同情”,两个词语虽只有一字之差,含义却截然不同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所谓“同情”,就是从你的角度,用你的思维去解读对方的情绪、感受。你可能会为自己看到的事情在某一瞬间感到难过、担忧,却很难做到感同身受,也就难以在沟通中触动对方的心灵。
比如,你可能会这样说:“我很同情你的遭遇,可是,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吗?我觉得你应该……”
不难想象,这种完全出于主观的同情不但无法抚慰对方的心灵,还容易引发对方的反感,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关系的疏远。
在下面这个案例中,廉价的同情就引发了沟通问题。
陈辉所犯的错误,正是在沟通中滥用“同情”,却没有做到“共情”。同情他人的人听上去似乎满怀热忱想要帮助对方,可实际上,他们的同情是由即刻情绪驱动的,没有经过对事实的深思熟虑,所以他们连对方是否需要帮助、需要哪方面的帮助都不知道。
比同情更糟糕的是惋惜和怜悯。惋惜表达的是对对方遭遇的一种认知,即“我知道你的处境很不好,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”。这种惋惜的话语听上去有一些高高在上的意味,对方不但不会接受,还有可能被激发出怨怼情绪。同样,怜悯的话也有些居高临下的感觉,会让对方很不舒服。
共情与惋惜、怜悯、同情都不同。善于共情的人,在看待问题时会暂时放弃自己的观点,以便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,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。
共情的沟通会是怎样的呢?就像案例中的陈辉,他完全可以对女友这样说:“你的感受我能懂,那么多任务都压在你一个人身上,怎能不辛苦、不烦躁?来吧,跟我说说,看看我们能不能找个好的办法渡过难关……”
这样的话语能够让晓慧知道,陈辉是理解她的,也愿意感受她的痛苦、烦恼,她自然会敞开心扉,与陈辉的情绪“对接”,如此一来,不仅沟通能够顺利进行下去,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改善。
通过这个案例,我们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同情与共情的差异。而在现实沟通情境中,我们需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,才能将“不走心”的同情升格为“走心”的共情:
1. 表现出接纳的态度
心理学家曾经用这样的生动案例来描述同情和共情:
当一个人不小心掉入了幽深的黑洞,感觉恐惧、无助的时候,同情者会站在洞口,居高临下地对他说:“别再害怕了,你应该努力爬上来!”
共情者却会顺着梯子来到他的身旁,告诉他:“你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,我会和你在一起。”
也就是说,共情者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,也允许对方有负面情绪存在,并会在接纳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对方走出不良状态;而同情者却做不到这一点,他们不能接受对方的负面情绪,常常急于给出一些空洞的劝导、建议,却不会去思考对方是否需要这种廉价的帮助。
因此,我们在进行共情沟通时,一定要留心避免这种错误,要注意表现出包容、接纳的态度,甚至肯定对方的情绪。比如,我们可以这样安慰对方:“难怪你会觉得如此痛苦,因为你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,换了是我,也会有同样的感觉……”这样的接纳与肯定正是与对方建立情感联结的关键一步,也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。
2. 辨别对方的情绪并与之交流
在建立心理联结之后,我们需要将自己代入对方的立场,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,设想自己处于该种境地时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。
之后,我们要用明确的词语将这种情绪描述出来,这样才能将理解和友善传递给对方。为此,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:“我知道你现在一定……(情绪词语),这是因为……(造成这种情绪的导火索),我非常理解这种感觉,你是否愿意详细讲讲……”
比如,一位朋友在工作中遇到了挫折,你就可以这样安抚他:“我知道你现在一定非常沮丧、难过,因为你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,我非常理解这种感觉……”
当你说中了对方的感觉时,他会有一种获得了理解和认同的良好体验,他的心情会慢慢放松,情绪也会得到缓解,会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流更多细节。
接下来,你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倾听对方的情绪,再想办法一点点引导他走出阴霾。像这样的共情沟通,当然会比给予肤浅的同情更容易让对方感动。